12月12日上午,北京飄起了今冬的第二場大雪,在鐵道部信訪辦,程耀萱和她的同伴們得到了鐵道部相關人士的以下答復:(1)(京沈)高鐵沒有開工實施;(2)現在是可行性研究階段;(3)開工必須得到沿線居民的同意。
程耀萱是北京“國美第一城”小區的居民,也是抗議京沈高鐵穿越密集居民小區行動的代表之一。此前的11月16日,環保部受理了《新建北京至沈陽鐵路客運專線(俗稱“京沈高鐵”)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》文件。這份《環境影響報告書》顯示,研究中的京沈高鐵將從程耀萱等人所居住的小區旁邊“近距離”穿過。
這已經是工程設計方——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(下稱“鐵三院”)為京沈高鐵所做的第三份環評報告。前兩次的環評報告分別于2009年3月、2010年12月進行了環評公示和公眾參與工作,均遭遇部分反對意見而繼續進行方案的優化。
環保部將在收到環評報告書之后的60日內做出審批決定。早在10月26日,該項目已經完成了另一項必備的水土保持方案的水利部審批程序。根據鐵路建設流程,此次環評一旦通過,國家發改委就將批準京沈高鐵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,離動工也就不遠了。
抗議
在《環境影響報告書》公示結束前最后一天的11月29日,數百名小區居民前往北京市規劃委員會要求對話,市規劃委副主任周楠森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,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都照顧好。周楠森稱:“這不是官話。”
在此之前,這些居民已經去過國家發改委、環保部等部門的信訪辦反映情況。29日前往市規劃委對話的事情被媒體報道之后,越來越多的沿線居民得知了京沈高鐵的消息,這些人紛紛參與到抗議京沈高鐵經過的行動中來。
隨后,“12月9日下午,鐵路部門相關領導將與居民對話的消息”傳開。之后,針對此對話消息,多份落款為京沈鐵路客運專線(京冀)公司籌備組的辟謠告示在一些小區張貼。
但這些辟謠告示并未能阻止12月9日下午2點開始的“曬太陽”活動。據親歷者稱,當時有來自幾十個小區的數百居民,聚集在羅馬嘉園小區南門,其中還有不少老人和孩子,他們手舉“要求京沈高鐵改線”“反對被‘同意’”等牌子。
反對者稱,在京包線沿線(京沈高鐵走線的基路)將受環境影響的小區多達 34個,最近的樓房距鐵路20多米,稍微遠一些的100米,涉及人口大約十多萬;另外,《環境影響報告書》顯示,超過90%的居民同意京沈高鐵通過不符合事實,居民是“被同意”。
整個活動理性、平和,在寒風中持續了近2個小時。事實上,朝陽區2008年就已經發生過抗議高安屯垃圾焚燒場的和平“散步”事件。
這也并非京包線沿線居民維權的開始。在鐵三院做第三次環評報告之前的8月份,卡布奇諾、梵谷水郡等6個小區的業主們早已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,率先開始了維權,要求改變京沈高鐵的走向。他們的意見被記錄到了這一次的《環境影響報告書》當中。
被放大的擔憂
根據《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》,高鐵項目的規劃編制機關、建設單位、環評單位應當在高鐵建設的不同階段,以法定方式,分別公告相關信息,并征求公眾意見,且應當對是否采納公眾意見給予說明。
以文本內容看,此次《環境影響報告書》程序上的確做到了這些。不過,絕大部分的居民向記者反映,之前并未通過任何渠道知曉京沈高鐵計劃經過小區附近。甚至有居民稱,調查人員是趁年輕人上班后入戶,找老年人并以小禮物誘導而完成的公眾調查。“環評造假”是沿線居民對此次環評結論的定義。針對京沈高鐵的環評公眾調查,進行了三次,前兩次北京尤其是朝陽區的居民支持率(20%左右)并不高,而第三次在朝陽區34個居民小區發放了調查表2782份,支持率高達94.8%。
這一“虛高”支持率,揭穿了高鐵環評公眾參與的真面目,無形中也放大了居民對于高鐵經過的擔憂。
一個擔心來自列車通過時的噪音。按照鐵路建設的相關規定,鐵路兩側30米內嚴禁新建居民住宅、學校和醫院等噪聲敏感建筑物;距鐵路外軌中心線兩側30米以外、200米以內的區域內不宜臨路新建學校、醫院、敬老院和集中住宅區等噪聲敏感建筑物。
但維權代表之一的“默默”(網名)稱,以羅馬嘉園、華紡易城和國美第一城小區為例,羅馬朝陽實驗小學距離鐵路45米,華紡社區衛生站為58米,同仁中學為100米,甘露園小學為150米,華紡勁松幼兒園為185米……這些均已達到規定的臨界點。
目前京包線基本處于閑置狀態,圖定客運列車僅為6對/日,其中載客列車1對,回庫車5對,還有幾對貨運列車,大約為0.5對/小時。居民稱這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。但京沈高鐵建成后,計劃全天144對,即6對/小時。“通行量是原先的12倍。”
負責制作環評報告的鐵三院一位人士表示,為了降噪,項目將73處采取隔聲屏障、183處采取隔聲窗、75處采取隔聲屏障及隔聲窗。該人士還透露,由此需支付的噪聲污染防治費用是11.5億元,僅隔聲屏障投資一項就高達10.3億元。
更重要的擔憂來自于高鐵的電磁輻射。“默默”稱,環評報告避重就輕,僅僅講述了電磁輻射對河北農村地區的影響,而對北京、沈陽市人口稠密區的影響沒有描述。
釋疑工作顯然不到位。國內外媒體此前對電磁輻射和白血病關系的公開報道,也讓人們對于高鐵的電磁輻射心懷恐懼。本報記者查閱的諸多資料發現,有關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并無定論,醫藥衛生界與電力行業及鐵路行業對此的看法依然存在差異。
不過,鐵路專家、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對此建議,高鐵設計過居民密集區時宜使用“入地”方法。只是,幾公里的入地工程可能就要花費二三十億元。但在《環境影響報告書》中,京沈高鐵經過的望京電子城段就將采用“入地”工程。有居民稱被“區別對待”。
線路之爭
京沈高鐵是中國“四橫四縱”客運專線——北京-沈陽-哈爾濱 (大連)客運專線的重要組成部分。《環境影響報告書》顯示,線路運營長度709.099公里。全線正線工程投資估算總額約1210.5億元,其中環保投資約27.7億元,全線總工期4年。
京沈高鐵項目建議書已于2009年2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,并計劃當年年底盡快動工。但時隔3年之后,因種種原因至今未能獲準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批。
本報記者獲悉,除了環評因素,京沈高鐵一拖再拖的最大原因,在于北京段線路的走向,鐵道部和北京市存在分歧。《環境影響報告書》顯示,京沈高鐵北京段線路走向有三套方案,I方案(沿京包線經星火、沿京承高速公路經密云至興隆方案)、II方案(沿京包線經星火、沿京密路經密云至興隆方案)、III方案(經通州、平谷至興隆方案)。報告稱,為了滿足北京市和河北省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,經過比選,最后選擇了I方案。
事實上,除了上述三種方案,在2009年4月做的第一版《新建鐵路北京至沈陽鐵路客運專線可行性研究(送審稿)》中,還有一種方案出現在線路圖上,即從北京站引出,沿既有京秦線至通州,再沿京承線過順義、懷柔和密云,然后進入河北境內。這一線路同樣滿足了北京市對于高鐵過順義、密云和懷柔的區域經濟發展需求。
此時,新北京東站是選址星火還是通州的爭論正在火熱展開。2009年5月,鐵道部計劃司、北京市規劃委員會、鐵三院等單位共同成立了“北京鐵路規劃設計工作組”,負責京沈客運專線、京張城際鐵路、京唐城際鐵路項目的前期工作。
于是,2009年5月版的《新建鐵路北京至秦皇島城際鐵路北京至唐山段可行性研究(送審稿)》中,鐵三院提及了因為符合鐵道部對樞紐站的要求,新北京東站最終選址星火的問題,不過京沈高鐵依然和京秦城際并行走通州,只是會建星火聯絡線。
但北京市規劃委關于新北京東站的建議是通州。規劃委副主任周楠森稱,新北京東站選址要參照南站的選址,考慮市政配套設施是否能滿足車站要求。以這一要求而言,星火站顯然不如通州。最后的妥協是,兩個都建,京沈高鐵走星火,京秦城際過通州。
這一線路的改變在2010版的可行性研究中得以體現。此時,河北省、遼寧省境內的線路方案已經基本穩定,北京境內的線路方案一直處于溝通協調階段。前述鐵三院的人士稱,直到2012年7月,北京段的線路才最終確定。
現在看來,線路確定的阻力依然在。在11月29日的對話中,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周楠森表示,所有的線路,包括所有的方案,沒有老百姓的滿意是不會通過的。他承諾會在一個月內給予答復。程耀萱說,在得到答復之前他們會密切關注一切動向。
相關新聞: